近年来,海南以自贸港建设为契机,大力推进“体育+旅游”融合发展。凭借2000多公里海岸线、丰富内河湖泊资源,海南形成了以帆船、冲浪、潜水为核心的水上运动产业,培育出万宁日月湾国家冲浪基地等标杆项目,建成14家国家级基地服务国家队训练与大众需求。如今,海南正通过高位推动、跨部门协同,系统性破解难题,全力释放产业潜力,加快构建国际水上运动目的地,为自贸港注入新活力。
海南水上运动的版图已在全域铺开,35类项目扎根17个市县的42个点位。从万宁日月湾的冲浪板划破浪花,到五指山红峡谷的漂流艇穿梭峡谷;从海口帆船基地的白帆映着蓝天,到陵水分界洲岛的潜水探索海底,“海域竞技、内河休闲、湖泊体验”的立体图景已然成形。日月湾每年吸引着全球冲浪爱好者前来打卡,三亚后海的潜水、摩托艇项目年接待量超百万,就连定安南丽湖的桨板、屯昌木色湖的垂钓,也成了周边群众周末休闲的新选择。
值得一提的是,当地14家国家级基地构筑起专业保障的坚实后盾,海口帆船帆板基地常年为国家队训练“护航”,万宁的冲浪、潜水基地承办赛事与游客体验两不误,三亚在建的四大基地将很快解锁更多水上运动新场景。这些基地不仅是专业选手的训练场,更是赛事经济的“发动机”,中国帆船帆板锦标赛、全国冲浪锦标赛等赛事的落地,既提升了海南的国际关注度,也让普通游客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运动的魅力。
快速发展中也藏着“成长的烦恼”。海南东部沿海项目扎堆,日月湾几公里内挤着十多家冲浪俱乐部,同质化竞争难以避免;中西部虽有红峡谷漂流这样的好资源,却因项目单一、配套不足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;在设施建设和人才利用方面也有不足,这些都成了发展的“绊脚石”。
针对发展中的痛点,海南正从政策、布局、设施等多个维度系统发力。多部门联手制定专项支持政策,土地、用海、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将向水上运动倾斜。相关部门还将定期“碰头”解决难题,让水域开发、赛事审批等环节的流程更顺畅,而万宁、三亚试点的“负面清单+承诺制”,更可能让开冲浪俱乐部的审批像点外卖一样方便。
为打破“东热西冷”的格局,全域布局调整正在推进。东部将走“做精”路线,对日月湾、后海的俱乐部进行“品质认证”,淘汰一批低端项目,腾出空间发展高端赛事和装备研发;中西部则侧重“激活”,把五指山的漂流、南丽湖的桨板打造成“一县一品”,再配上旅游专线,吸引看完东部比赛的游客,去中西部体验不一样的乐趣。
与此同时,设施和人才建设也在同步“加码”。日月湾、神州半岛的基地将装上“智慧大脑”,实时更新潮汐、人流数据以保障运动安全;南丽湖、万泉河等大众区域会增设更衣室、急救站,提升体验舒适度。此外,海南当地人才培育也有新举措,中小学将开设水上运动课,每年选100名好苗子重点培养。国际教练团队将前来“传经”,北京体育大学还会合作培养赛事运营、运动康复等专业人才,让水上运动的服务更专业、体验更安心。(转自7月28日《中国体育报》05版)
Copyright © 2024 必一运动冲浪湾 版权所有 冀ICP备15008944号